您的位置: 首页 > 汉语教学 > 导师名单
熊辉
发布时间:2015-11-25 09:50:14     作者:    浏览次数: 次

基本信息

   熊辉:男,四川邻水人,博士(后),教授,博士生导师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。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学及翻译文学研究.兼事诗歌评论。

科研项目

1. 文化顺应与文体建构:中国现代翻译诗歌史研究. 西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重大培育项目. 2014. 主持

2.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新诗研究机构考察:以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为例. 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. 2014. 主持

3. 民初留美体验与中国文学的新变. 中美富布莱特研究学者项目. 2014. 主持.

4. 十七年翻译诗歌研究.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点项目. 2013. 主持

5. 抗战大后方中外文化交流研究.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科研基金培育项目. 2013. 主持

6. 抗战大后方翻译文学研究.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. 2012. 主持

7. 抗战时期重庆翻译文学研究. 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. 2011. 主持

8. 抗战时期重庆戏剧翻译研究. 重庆市首批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. 2011. 主持

9. 外国诗歌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体建构.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. 2010. 主持

10. 现代译诗与中国新诗文体. 46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. 2009. 主持

11. 中国现代诗人与翻译. 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. 2009. 主持

12. 抗战大后方的文学翻译研究.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重点项目. 2009. 主持

13. 文学通识课教学研究.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.  2008. 主持

14. 五四译诗对早期中国新诗的影响研究.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. 2007. 主持

15. 抗战陪都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的互动研究. 重庆市文联规划项目. 2007. 主持

16. 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. 西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. 2007. 主持

学术论文

(一)CSSCI期刊论文

1. 西潮涌动下的东方诗风:五四诗歌翻译的逆向审美.《文学评论》.2010(5)

2.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潜翻译.《文学评论》.2013(5)

3. “十七年”翻译文学的解殖民化.《文学评论》.2015(4)

4. 简论<小说月报>的译诗.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.2009(6)

5. 以译代作:早期中国新诗创作的特殊方式.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.2010(4)

6. 论抗战大后方翻译文学的特征.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.2014(7)

7. 源于策略的修正:论布鲁姆的传统观.《文艺理论研究》.2010(3)

8.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翻译文本的焦虑性影响.《文艺理论研究》.2011(2)

9. 论抗战诗歌的文体流变.《文艺争鸣》.2015(8)

10. 简论“文协”的抗战诗歌译介活动.《文艺理论与批评》.2011(2)

11. 外国诗歌的“翻译体”与中国新诗的形式建构.《社会科学战线》.2010(3)

12. 审美范式重建与新诗再次复兴.《文艺研究》.2006(12),第二作者

13.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语言的半殖民性与解殖民.《天津社会科学》.2015(3)

14. 抗战诗歌与五四新诗传统.《广东社会科学》.2013(4)

15. 论莎士比亚长诗<维纳斯和阿多尼斯>在中国的翻译.《广东社会科学》.2014(3)

16. 百年中国对兰波的译介与形象建构.《广东社会科学》.2015(5)

17. 五四新文化语境与<新青年>的译诗.《北京社会科学》.2009(2)

18. 从伦理学批评的角度重审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翻译论争.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.2012(2)

19. 现代译诗与中国新诗的文体建构.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.2013(2)

20. 朝圣路上的文学姻缘:钱钟书的文学翻译思想.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》.2012(6)

21. 历史束缚中的自我歌唱:何其芳的诗歌翻译研究.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》.2013(6)

22. 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更新.《西南大学学报》.2008(3)

23. 译介学与中国现代诗学体系的拓展.《西南大学学报》.2009(6)

24. 诗歌翻译与中国新诗的“变”.《西南大学学报》.2010(5)

25. 许世旭的汉语诗学研究.《西南大学学报》.2011(2)

26. 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发生.《中南大学学报》.2013(2)

27. “文协”: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社团.《天府新论》.2011(4)

28. <新青年>杂志命名原因初探.《编辑之友》.2005(5)

29. 涂抹着橄榄绿的边地情思.《当代文坛》。2003(3)

30. 试论当前文学创作中的“写作”现象.《当代文坛》.2005(2)

31. 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在当下语境中的转变.《当代文坛》.2006(2)

32. 略论新的诗学研究生态的建立.《贵州社会科学》.2006(6)

33. 诗歌精神重建的必要性及其路向.《河南社会科学》.2007(3)

34. 欧化:汉语文学语言的疏离与生长.《江汉论坛》.2007(9)

35. 论白族女诗人陆晶清诗歌的感伤情结.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》.2007(4)

36. 重谈<文学改良刍议><文学革命论>的关系.《宁夏大学学报》.2007(6),第二作者

37. 陆晶清:新诗史上不该被忘记的白族女诗人.《民族文学研究》.2009(2)

38. 清末民初从日本翻译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及其影响.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》.2012(2)

39. 叶公超的翻译批评理论.《文化与诗学》.2010(2)

40. 简论创造社的诗歌翻译.《兰州学刊》.2009(2)

41. 论五四前后日语对西方诗歌汉译的中介作用.《兰州学刊》.2011(6)

42.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解殖民策略.《湘潭大学学报》.2015(4)

43. 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康奈尔的学习经历详考.《新文学史料》.2015(4)

(二)中文核心期刊论文

1.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.《中华文化论坛》.2008(4)

2. 民族文化审美与诗歌形式的误译.《山东外语教学》.2009(2)

3. 从“写作”谈诗歌的创作路向.《诗刊》.2003(10)

4. 简论王久辛作品的艺术感染力.《诗刊》.2007(7)

5. 土地意识与生命意识的呈现.《诗刊》.2008(4)

6. 名作欣赏阐释的焦虑.《名作欣赏》.2006(3)

7. 试论文学边缘化与文学发展的顺向关系.《名作欣赏》.2006(7)

8. 抗战大后方对奥尼尔戏剧的译介.《戏剧文学》.2014(2)

9. 从侨易学的角度审视徐志摩人生志向的转变.《江苏师范大学学报》.2014(4)

10. 论抗战时期夏衍的戏剧翻译.《戏剧文学》.2012(6),合作

11. 论抗战时期戏剧改编中的移植现象.《戏剧文学》.2015(5),合作

12. 论抗战大后方对<呼啸山庄>的译介与戏剧改编.《四川戏剧》.2015(6),合作

(三)重要报纸文章

1. 知识分子乡村立场的回归.光明日报.2005.6.10

2. 张扬诗歌的人文精神.光明日报.2007.12.7

3. 60后诗人的“还乡”情结.光明日报.2009.12.5

4. 中国文学的外译与国际认同.光明日报.2015.3.30

5. 清末翻译语言的文言策略.中国社会科学报.2012.9.21

6. 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.文艺报.2009.3.21

7. 金所军诗歌的一种特质.文艺报.2005.5.12

8. 世界文明的诗性言说.文艺报.2011.12.8

9. 文学批评是对存在的勘探.文艺报.2014.3.26

10. 批评弱化.使诗歌沦为娱乐笑料.文汇报.2015.1.28

专著、教材

1. 《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》. 上海:人民出版社.2010

2. 《外国诗歌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体建构》. 北京:中央编译出版社.2013

3. 《两支笔的恋语:中国现代诗人的译与作》. 重庆: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.2011

4. 《翻译诗歌对中国新诗形式的影响研究》. 台北:台湾秀威科技资讯有限公司.2013

5. 《徐志摩画传》. 南昌:江西人民出版社.2015

6. 《无处安放的婚姻》. 北京:中央编译出版社.2015

7. 《重庆抗战诗歌研究》. 第二主编.重庆: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.2009

表彰/奖励

1. 重庆市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. 2005

2. 第二届巴蜀青年文学奖入选作品奖. 2007

3. 重庆市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. 2010

4. 重庆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. 2011

5. 重庆市翻译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. 2011

6. 重庆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. 2014

7. 第六届重庆艺术奖•文艺评论奖.2014

联系方式

通讯地址: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400715

电子邮箱:xiongh@swu.edu.cn/byxiongh@126.com

点击咨询